自然资源

关怀版

自然资源

2015-06-12 16:56

  土地状况 

  忻州市总面积一直沿用统计数据为25157平方公里(折合约3862.5万亩)。1980年,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利用1:5万地形图量,面积为25472平方公里(合3821万亩)。1985年,忻州地区规划办公室技术人员在太原用1:5万地形图再次量算,面积(保德、五寨、偏关、河曲、静乐、定襄、神池7县利用航片全野外调绘,转图量算实际面积,其余7县是在地形图上量算)为25158 平方公里(合3773.65万亩),与省水利厅1984年利用卫星片成数抽样估测的土地面积为25192平方公里(合约3778.8万亩)基本相符。平原、丘陵、山地的比例是1:4:5,其面积分别为2515.7 平方公里、10062.8 平方公里、12578.5 平方公里(以总面积3773.65万亩计算)。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忻州市曾进行过两次大的土地调查,第一次调查是从1986年10月6日开始至1996年年底结束。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从2007年7月开始至2009年底结束。经过测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515154.67公顷,其中耕地633105.86公顷,园地35963.07公顷,林地625426.67公顷,草地966708.9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347.51公顷,交通用地28701.1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4400.33公顷,其他土地101501.16公顷。 

  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忻州市对城镇地籍进行调查,2008年至2009年进行了补充调查。共调查3个街道,105个小巷,涉及到小檀村、二十里铺、顿村等,调查11000多宗地,填写11470多份调查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籍资料。经过调查核实,忻州城区建成区总面积约17.39平方公里,其中商服用地70.71公顷,占调查总面积的4.06%;工矿仓储用地159.13公顷,占调查总面积的9.15%;住宅用地764.71公顷,占总面积的43.96%;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48.01公顷,占总面积的14.2%;特殊用地25.57公顷,占总面积的1.47%;交通用地454.74公顷,占总面积的26.14%;其他用地16.63公顷,占总面积的0.96%。     

  矿产资源  

  煤炭 

  境内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河曲、保德、偏关的河东煤田(储量约为172.8亿吨)和宁武、原平、神池、静乐的宁武煤田(储量约为67.7亿吨)均属大型煤田。其次是五台、定襄两县境内的五台煤产地,未正式计算储量。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煤炭产地32个,其中大型3个、中型1个、小型24个,未计算储量的矿点4个,煤炭保有总储量246.98亿吨,占全省总量的9.57%。 

  煤种以气煤为主,肥煤、焦煤及长焰煤次之,还有少量弱粘结煤。 

  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均为薄煤层或煤线。在宁武、静乐一带的宁一静向斜中部侏罗系大同组为次要含煤地层之一。 

  河东煤田  河曲、保德、偏关一带河东煤田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北起偏关县城之北,向南沿河曲县刘家塔、保德县贾家峁扒楼沟一线以西到黄河岸的大面积范围分布,南北长约90千米,东西宽10~20千米。 

  山西组含煤7层(2-8号),其中可采煤3层,即4、6、8号煤层。主要可采煤赋存于下部,尤其是8号煤层,除北端外全区域均可采。太原组共含8层煤(9-16号),其中可采煤4层,即10、11、13、14号煤层,以13号为主,全区域可采;10、11、14号煤层局部可采。 

  该煤田为山西省北部高煤带之一,煤层总厚度为17~35米,一般为24米。主要可采煤层的单层厚度分别:8号煤层0.11~11.95米,11号煤层0.13~8.65米,13号煤层1.74~16.63米,一般为12米。 

  煤种以气煤为主,其次为长焰煤。后者主要分布于偏关—河曲一带,向南则为气煤。煤质特点为低磷、中-低硫、中-高灰分煤。 

  宁武煤田  处于宁武、静乐、原平及神池县境内,是山西6大煤田之一。 

  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英统太原组,其次为山西组及侏罗系中统大同组,虽整个宁武煤田均有分布,但最发育的地区为煤田北部。宁武县城以南至静乐县一带石炭系主要可采煤层与北部一致,但煤层埋藏较深,地质构造复杂,地形陡峻,开采条件较差,仅个别地界宜于小规模开采,如静乐县杜家村、秦家崖、马家凹等地。宁武阳方口至原平轩岗一带煤层埋藏较浅,为主要开发区。其中太原组为本区域主要含煤地层,其含煤5层,煤层总厚度平均17.06米,含煤系数18.08%~21.27%。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3~4层,即2、3、5、6号煤层,其中5号煤层为全区域主要可采煤层,其他多为局部可采。5号煤层(上冒丈)最为稳定,而且厚度较大,分布面积广,煤层厚度6.3~18.7米,平均12.17米,在阳方口地区平均厚13米,轩岗矿区一般厚5~11米。5号煤层是本区域目前开采的主要煤层。 

  山西组含煤3层,均很不稳定。煤层平均总厚度1.56米,含煤系数3%,其中仅有一层为局部可采煤层(1号煤,俗称一尺煤),产于本组的中下部,其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0.96米,其他煤层均不可采。 

  侏罗系大同组煤系地层分布于宁武至静乐一带的宁静向斜核部。本组含煤6层,一般均达不到可采厚度,其中最上层16号煤为本组主要煤层,在宁武县化北屯—西马坊一带可采(煤层新编为乙号)。该层厚度0.75~5.81米,平均3.22米,分布较稳定。其次在16号煤层下30~50米为15号煤层,煤层厚0.58~1.72米,平均1.29米,在静乐县境局部可采。但由于遭受长期的构造变动与剥蚀,大部分残留在半山腰和低丘陵等地,只宜于小窑开采。20世纪80代后,当地土法开采小煤窑多属此层。 

  煤种以气煤为主,肥煤次之,焦煤少量。 

  五台煤产地  五台县白家庄与西天和两地,各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零星分布。其中西天和一带,太原组含可采煤3层,山西组含可采煤6层,煤层总厚度19.4米。白家庄一带太原组、山西组分别含煤2~3层,以太原组底部煤层(丈八煤)为主,最厚1.5~4.0米。上述两处均以肥煤为主,规模小,零星分布,仅适于小规模开采。 

  褐煤及油页岩  截至1988年底,褐煤在繁峙县塔西沟、山羊沟、长咀树3处有发现。产于玄武岩风化间断面间,厚度0.3~1.2米,未估算储量,当地曾开采作燃料。 

  油页岩仅在保德县腰庄一带发现,估算地质储量98.3万吨,含油率2~3%。因含油率低,矿层不稳定,未开采。 

  黑色金属矿 

  迄2010年底,境内有铁矿、锰铁、钛(含金红石)及钒(伴生)4种金属矿产,其中居于全省优势的矿产为铁、钛。 

  铁矿  境内铁矿资源极为丰富,分布较集中、规模大,到2010年底,共有铁矿产地24个,保有矿石储量13.9亿吨,占全省保有总储量的41.42%,名列全省第一。 

  铁矿的类型较多,但以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床为主,其他类型的铁矿除代县黑山沟热液型钒钛磁铁矿床具备小型矿床规模(684万吨)外,均为小矿点。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集中分布在繁峙县、代县、五台县、原平市一带的五台山地区,通称为五台铁矿。该类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上太古界五台系台怀亚群柏枝岩组、石咀亚群的文溪组,其次金刚库组(平型关铁矿、黑山庄铁矿)亦有产出。但形成特大型及大型工业矿床的铁矿则主要赋存于柏枝岩组。该组中的磁铁石英岩是该区的主要铁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自下而上分A、B、C3个铁矿组,每组由1至数层磁铁石英岩组成,每层磁铁石英岩单层厚度由几厘米至30~40米不等。其中以上层C组矿层最多,厚度最大,多聚集成大型工业矿床,如山羊坪、八塔、大明烟、大草坪、柏枝岩及山碰铁矿区等。 

  文溪组也是一个重要的含矿层位,矿化较普遍,但多为小型铁矿床,已知的文溪铁矿、宝石铁矿等,赋存该组中。 

  本区山西式铁矿虽分布较广、矿化较普遍,在静乐、宁武、五台、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等县均有产出,但皆为矿点或矿化点。 

  钛(金红石)矿  截至2010年底,已知境内共有3个产地,即代县碾子沟、傅家窑和黑山沟。前两个为金红石矿床,黑山沟则为钒钛磁铁矿床的伴生二氧化钛。二氧化钛总储量154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54.1%。 

  黑山沟钒钛磁铁矿位于代县城东南,碾子沟、傅家窑金红石矿区位于代县城北及东北一带,为五台系变质岩中的吕梁期基性、超基性岩自变质和后期热液作用富集而成,矿化带规模大,厚度较稳定,构造简单。 

  金红石以副矿物赋存于岩石中,呈棕红色、黑色粒状或柱状。碾子沟矿石平均品位2.2%,最高达13%以上,傅家窑平均品位4.67%,选矿性能皆良好。经对碾子沟矿石进行初选试验,原矿品位1.86%,选后精矿品位可达94.75%,回收率75%;钛铁矿精矿品位47.87%;磁铁矿为67.25%。 

  锰矿  截至2010年底,已知境内共有2个锰矿点,规模小,品位低。繁峙县红崖矿,估计地质储量560万吨,含锰10%。宁武县铁炉沟矿,估计地质储量几万至十几万吨,含锰12.61~18.13%。 

  钒矿  截至2010年底,已知境内共有3个钒矿产地,即代县黑山沟、傅家窑和黄土梁。黑山沟矿五氧化二钒保有储量钒为20203吨,后两地保有储量钒为1866.2吨,保有储量共计22069.2吨,均为小型矿床。 

  有色贵重金属及稀有元素矿 

  截至2010年底,已知境内有铝土矿、钼矿、伴生元素镓、金矿、银矿、铜矿、铅、锌、镍及铝、钽、铷等12种有色、贵重及稀有元素矿。 

  铝土矿  境内铝土矿资源较丰富,矿石质量较好,是有发展远景的矿产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原平、宁武、神池、静乐、五台、保德、河曲、偏关等地。已经勘探或作过一定地质普查工作并获得一定矿石储量的产地17个,其中属大型规模矿床3个,共有铝土矿探明远景储量23253.08万吨。已列入《山西省矿产储量表》的有原平市长梁沟矿区、红池矿区、南岭矿区,保德县郭偏梁—雷家峁矿区、天桥矿区,宁武县宽草坪矿区,五台县南头矿区等7个产地。合计探明铝土矿石保有储量14263.86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18.87%。 

  铝土矿主要产于中石炭统本溪组下部,含矿岩系的中上部。本溪组含矿岩系自下而上主要由铁矿、铁铝矿、铝土矿、耐火黏土、页岩、黏土岩等组成,厚度O~35.6米,一般8~15 米。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各地有含硫岩系和含铝岩系之分。偏关一带为含硫岩系,而保德及原平、宁武一带则以含铝岩系为主,前者多含硫铁矿,后者以铝土矿或高铝黏土为主。含铝土矿岩系分布范围与石岩系含煤系地层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偏关县城、河曲县刘家塔、保德县贾家峁、雷家峁一线及其以西地区,宁武县阳方口、轩岗一带,神池县温岭至八角一带及宁武煤田的东、西缘(含静乐县)均有分布。另外在五台县西天和一带亦有零星分布。 

  由于是铁铝岩建造的含矿岩系,与铝土矿共生的矿产还有耐火黏土(含高铝黏土)、铁钒土、山西式铁矿等。 

  铝土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其次为透镜状、扁豆状。以单层矿为主,局部有2~3 层,矿体长一般200~500 米。单层厚度1~10 米,一般2 ~3米。 

  矿石一水硬铝石为主,约占40~84 % ,其次为高岭石,还有少量一水软铝石、石英、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等。矿石类型有粗糙状、豆鲡状、致密块状及高铁矿石4 种,其中以粗糙矿石最佳。 

  本区铝土矿质质量较好,三氧化二铝含量56. 82~70 % ,二氧化硅7.88~14.46 % ,铝硅比值4.1~7.4 ,属于中一高铝、低硅,中一高铁型矿石,铝硅比值一般较高。保德县一带铝土矿的铝硅比值多在6 以上,但铁含量亦较高,多在10%以上。 

  铝土矿是本地区优势矿产资源之一,已探明保有储量之和占全省总储量的18.87 % ,若加上尚未列入储量表9447.2 万吨,则约占全省31.79 %以上。 

  钼矿及伴生镓矿  境内已知矿区为繁峙县后峪铜钼矿床和义兴寨中高温斑岩型(钼)至中低温裂隙充填交代型多金矿床两个。初步勘探,后峪矿区以钼为主,伴生铜与镓,为一中型贫钼矿床;义兴寨金矿床则是以金为主(中型)的金、银、钼、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均可进行综合开采。两矿区合计金属钼保有储量61809吨,占全省钼储量84.2%。后峪铜钼矿床伴生铜31781吨,镓2176 吨。 

  金矿  境内金矿资源较丰富,已知金矿产地23 个,其中中型2 个,小型2 个,矿点16个。截至2010年底,保有金总储量30914公斤,占全省金总储量的64.14%以上。 

  上述金矿床均以金为主,可分为脉(岩)金和砂金两个大类,以脉(岩)金为主。脉(岩)金矿区有繁峙县义兴寨、辛庄、耿庄、磨峪沟、茶坊、庄旺及代县高凡。合计储量19080 公斤。其中以义兴寨、辛庄金矿区为主,两矿区储量占全区脉(岩)金总储量的81 .64 %。 

  砂金矿点不少,但规模均很小,主要有繁峙角峪和代县滩上、康家沟。为近代冲洪积型细谷与阶地砂金,在富集地段宜于群采,当地均有悠久的淘金史。另一种类型为元古界滹沱群中的含金砾岩,但尚未取得勘探成果。 

  另外,20世纪80年代发现在五台系台怀亚群柏枝岩组沉积变质铁矿中伴生金矿,金含于磁铁石英岩中,其中(2)、(3)号金矿点含金品位最高达14.85克/吨,最低1.39克/吨,平均5.38克/吨。 

  其它金属矿  

  铜矿  已知铜矿产地20 处,其中小型6 个,矿点14 个。探明铜保有总储量47782 . 59 吨,绝大多数为钼、金、硫矿床的伴生矿产。主要分布于五台县金岗库、繁峙县后峪、义兴寨、辛庄4 个矿区,为含铜石英脉型。忻府区下马圈、定襄县藏孤台两矿区,规模较小。 

  银矿  银矿为金矿床中之伴生矿产,无单独银矿床。繁峙县义兴寨、辛庄、磨峪沟及代县高凡4 个金矿区伴生银保有储量74 吨。 

  铅锌矿  铅锌矿有繁峙县义兴寨、辛庄、联庄、磨峪沟4 个矿区,均为伴生矿产,合计探明保有储量铅3 675 吨、锌2685 吨。五台县后坪与西沟为2 个矿点。 

  镍矿  镍矿只有五台县安家沟l 个矿点,计算表外矿71 吨,无工业价值。 

  稀有金属矿  稀有分散元素矿化点较多,多与酸性岩桨岩有关,其中较好者为忻府区寺坪红山-桥顶山铌钽铷矿点,计算五氧化二铷远景储量1705 . 87 吨,而五氧化二铌、五氧化二钽仅有少许表外矿。 

  冶金辅助原料矿 

  境内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极为丰富,主要有白石岩、耐火黏土(包括高铝黏土)、铁钒土、硅石和熔剂用石灰岩等。熔剂用石英岩虽无正式勘探储量,但奥陶系石灰岩大面积出露于本区西北部、中部与东部,成矿地质条件极为有利。  

  白云岩矿  境内白云岩矿丰富,经过勘探与初步调查的矿床与矿点共5 个,其中经详细勘探过的有定襄县高崖底矿区,保有储量2255.9 万吨,占全省总量的7.98 %。其他仅系矿点,尚未进行较详细的地质勘探。 

  白云岩主要产于元古界滹沱群东冶亚群,其次为上寒武统的白云岩。东冶亚群中含白云岩层位较多,瑶池村组和北大兴组的厚层状白云岩分布范围广,矿层厚,质量稳定,均为优质白云岩矿床。 

  耐火黏土(含高铝黏土  硬质黏土  软质黏土)及铁钒土  耐火黏土及铁钒土是山西省的优势矿产资源之一,至2010年底,己探明保有储量26659 万吨,占全省保有总储量的56.02%。其产地以偏关县磁窑沟和河曲县沙坪两区域为主,占全市保有储量的99.14%,次为宁武县宽草坪及原平市南岭等地。高铝黏土可大量开发,加工成熟料出口。至1988 年,境内有矿产地10 个,除探明保有储量外,耐火黏土远景储量227.3 万吨。铁钒土保有储量4948.2 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74.15 % ,主要分布于保德县天桥矿区(大型), 宁武县草坪矿区(中型),原平市红池、南岭两矿区(小型)。其次,在静乐县、五台县也有分布。 

  硅石矿  至2010年,全市仅五台县张家峪1处产地,太原钢铁公司正在开采。属于裂隙充填交代石英脉硅石矿床,包括五台县北大兴、张家峪、摩天岭和榆树林4 个矿段及原平市尧岩山矿区,其中张家峪矿段最大。仅张家峪1 处探明保有储量118.4 万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10 .51 %。 

  化工原料矿 

  境内主要化工原料矿有硫铁矿(黄铁矿),其次为磷矿、盐碱硝、蛇纹石岩以及泥炭。 

  硫铁矿  分布于五台县金岗库、繁峙县后塘、偏关县磁窑沟和吕家窑。金岗库矿区探明保有储量252.7 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3.51 %。其他均为矿点,规模小,仅计算后塘地质储量22.9 万吨。   

  金岗库硫铁矿分布于五台系石咀亚群金岗组的磁铁石英、角闪岩、角闪石及石英脉中,属于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带向北东延展数十公里长,但主要矿体富集于西南金岗库到后坪之间。区内共48条矿体,含硫品位15~30%,平均品位19.07% ,伴生有铜、铁、锌。铜品位0.28 %,可综合利用。矿石经浮选后,精矿品位硫41 % , 回收率75.3%;铜品位8%,回收率50%。该矿区探明矿石储量277.7万吨。 

  磷矿  境内磷矿多属低品位磷矿石,截至1999年底已知有磷矿产地5 处,矿石探明保有储量9095.4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4.28%。其中繁峙县朴子沟矿区(大型)探明保有储量8874 .2 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3.67 % ,但品位低,五氧化二磷含量平均2.69%。耿庄矿点品位更低,为1.9%。忻府区白家山矿区,探明保有储量221.2 万吨,五氧化二磷含量8~12%,但磷灰石粒度太细,选矿难度较大。原平市尧岩山、五台县茹村矿点品位分别为16~25%与12.69~17.7%, 品位虽较高,但规模很小。茹村储量0.4 万吨,尧岩山储量6.5 万吨。 

  盐碱硝矿  仅探明忻府区部落一辛庄1 处,保有储量330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09 万吨。 

  泥炭矿  繁峙县、代县泥炭资源较丰富,截至2010年底,已知共有4个矿点,总计估算地质储量3423.5 万吨,其中代县聂营矿点经初步地质评价,探明远景储量101.8 万吨,为中型泥炭矿床。 

  蛇纹石岩  代县黄土梁蛇纹石岩估算地质储量37.1 万吨,其氧化镁含量34% ,氧化钙2.58%,是小而富的矿床。 

  建材原料及其它非金属矿 

  境内有白云母、长石、石英(岩)、石墨、石棉、水泥石灰岩、陶瓷黏土、大理岩、花岗岩、砚石、水晶、冰洲石、砖瓦黏土及建筑用砂等14种矿产,其中白云母、长石、石英(岩)与水晶4 种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其余均较低。 

  白云母  主要分布在繁峙县东南部和静乐县东南部。至2010年底,已知产地10 处,探明保有总储量1905.3吨,占全省白云母矿总储量的15.6%。已上表的共3处产地,即繁峙县庄旺、桥儿沟和静乐县杀虎沟,总储量495 吨(工业原料云母)。其中工业储量124 吨,占全省探明保有工业储量的100%。尚未上表的有繁峙县白坡头、大柳树、钟耳寺和静乐县范家沟4 处,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合计地质储量1414.6 吨。 

  白云母矿均产于前五台系和五台系变质岩内的花岗伟晶岩脉中,属于伟晶型白云母矿床。含白云母伟晶岩多呈脉状,结构粗大,分带明显,主要由长石、云母和石英组成。一般岩脉体自内而外,岩石中矿物结构有明显的带状变化。核心由块状石英构成,向外为块状及文象结构,最外层为细晶结构。白云母矿集中在块状结构带或围绕在石英核周围。 

  长石矿  已知境内有忻府区彭四家沟、馒头山,原平市王家庄和静乐县松树沟4 处产地,除松树沟外,共探明保有储量25.5 万吨,占全省探明保有储量的41%。 

  石英(岩) 已知境内有忻府区白马山、石人崖和石圪叠3 处产地,探明保有总储量21万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9.26%。其中白马山和石人崖为沉积变质的石英岩,产于五台系变质岩中,二氧化硅含量为7.09~97.15 % ,三氧化二铝0.68% ,三氧化二铁0.17%。石圪叠为伟晶岩型石英,规模小、质量好,二氧化硅含量96 ~98%。 

  石墨矿  境内通过初步地质工作的小矿点仅有1 个,即忻府区西呼延石墨矿,估计地质储量537.3吨,产于前五台系片麻岩中。代县殷家会矿,虽进行过开采,但未进行地质勘探。 

  石棉矿  境内仅有代县化咀1 个矿点,远景储量2025吨。为角闪石石棉,矿体呈扁豆状产于角闪岩中,棉长3~10厘米,块状、性脆,可作石棉板原料。 

  水泥用石灰岩  主要为奥陶系石灰岩,其出露范围与熔剂用石灰岩相同。储量丰富,但经过初步地质勘探的仅5个矿点,即繁峙县秘魔岩矿区,代县张家沟矿区、枣林村矿区,岢岚县窑子坡矿区,原平市西神头矿区。原平市西神头矿区估算储量2802万吨。 

  大理石  花岗岩矿  五台县及五台、定襄、原平交界地带大理石资源丰富,己探明定襄县向阳矿区1处,A + B 保有储量975 万立方米,占全省探明保有储量的80.25 %。其余各地有的虽已开采多年,产品远销国内外,但未进行细致的地质评价。大理石主要产于4 个层位,即阜平群的红土坡组,五台系石咀亚群板峪口组,滹沱群东冶亚群的河边村组、瑶池村组和北大兴组,寒武系的竹叶状石灰岩。 

  境内花岗岩资源也很丰富,产于吕梁期和燕山期的各种花岗岩、辉长岩与辉绿岩脉等,在五台山区、云中山区等均有出露。 

  砚石  分布于五台、定襄纹山一带的滹沱群东冶亚群纹山组内,有紫色、灰色千枚状板岩。 

  水晶 冰洲石  境内压电水晶矿点,已探明静乐县大地沟1 处,保有储量213 公斤,占全省保有储量的100 %。繁峙县境内亦有分布。 

  熔炼水晶矿产地有静乐县大地沟和宁武县石板桥两处,保有储量12 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100%。 

  定襄县阎家庄有冰洲石,储量不大。 

  砖瓦黏土及建筑用砂  砖、瓦黏土(黄土)遍及全境。建筑用砂在全市大小河谷均有产出,其中忻府区“豆罗”砂最佳,成分中石英、长石砂粒居多,其粒度适中、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主要分布于忻府区庄磨镇至义井乡38 公里牧马河槽,预测储量1.5 亿立方米。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及特征 

  根据2005年的水资源评价,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1.5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5.6%。总径流量为14.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8.24亿立方米,基流为6.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4.2亿立方米(基流加上地下水排泄量),重复水资源量为7.3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4.28亿立方米,地下水排泄量为4.5亿立方米(净消耗0.5亿立方米,潜水蒸发1.9亿立方米,潜流外区2.1亿立方米)。 

  忻州市人均径流量734立方米(美国人均径流量为13904立方米,全国平均为2700立方米),为全国的26.5%,是美国的5.1%。所以,忻州是贫水区,水资源相对缺乏。 

  境内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不平衡,大体是:汾河流域较多,滹沱河流域次之,黄河流域较少。汾河流域的宁武、静乐两县人均径流量1372立方米;滹沱河流域的繁峙、代县、原平、忻府区、定襄、五台等6县(市、区),人均径流量为655立方米;黄河流域的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6县人均径流量为625立方米。按土地平均水量,汾河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为9.1万立方米,滹沱河流域为8.6万立方米,黄河流域为4.1万立方米。按每亩耕地平均水资源情况分析, 全市平均每亩耕地地表水213立方米,其中汾河流域每亩耕地平均为368.5立方米,滹沱河流域平均为271立方米,黄河流域平均为103.3立方米;以县为单位计算,五台最多,每亩耕地平均677立方米,神池县最少,每亩耕地平均59立方米。 

  境内水的补充主要依靠降雨,降雨不均,必然导致水量的年内平均分配不均。境内约有90%河道有水期集中在雨季(7、8、9月)。“河里有水地不干,地里需水河也干”,这真实地反映了境内河道来水和农作物需水不相适应的状况。境内水的年际变化很大,而且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连续枯水年,连续丰水年的现象。仅以滹沱河为例,多年径流量为10亿立方米,1959年为17.3亿立方米;1972年仅1.99亿立方米,相差将近10倍。黄河支流相差更大,这给忻州的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境内地下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匀,其中忻府区、定襄、原平、代县、繁峙约占全市地下水资源的63%,其余9县的地下水资源只占全市地下水资源的37%。地下水充足的地区,地表水也充足,反之,两者都缺乏。 

  地上水 

  境内因地势隆起,成为华北地区较大河流的主要发源地。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滹沱河等。其中黄河为过境河,汾河、滹沱河分别属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三条主要河流形成了完整的三大流域,即云中山以东为滹沱河流域;云中山以西及管涔、芦芽山东南为汾、恢河流域(恢河为桑干河上游,在境内面积很小,故不单独分出);管涔、芦芽山以西的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漪河等直接汇入黄河,属黄河流域。 

  境内河川径流量为14.6亿立方米,其中滹沱河水量最多,为8.42亿立方米,占全市河川径流量的57.7%;汾河水量3亿立方米,占全市河川径流量的20.5%;黄河支流水量为2.12亿立方米;青羊河水量为0.551亿立方米;恢河(桑干河)水量为0.518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河川径流量581立方米,多于全省人均河川径流量429立方米,因忻州市位于各河系的上游,故入境水量不多,仅为0.517亿立方米,入境加境内河川径流量共15.1亿立方米,流出本市水量12.8亿立方米。 

  境内除3条主要河流外,尚有25条较大支流,小泉小溪数千处。境内主要河流的特征分述如下: 

  滹沱河  发源于繁峙县泰戏山麓的桥儿沟,经代县、原平、忻府区、定襄、五台至定襄县南庄出境,境内流域面积11936平方公里,流长250.7公里。平均纵坡1/700,河床宽在800米以下;忻口至东冶河道纵坡变缓,为1/1000左右,河床宽达800~1000米以上;东冶以下,河床收缩,纵坡加大至1/620左右,至甲子湾、石窑子、坪上一带,河床宽在100米以下,纵坡陡达1/170~1/140。滹沱河有21条支流,其中较大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清水河等,大支流的面积占滹沱河在境内流域面积的50%以上。一般清水流量6.61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下茹越1969年为415立方米/秒,界河铺1964年为1730立方米/秒。 

  汾河  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千米处的管涔山脚下,境内流域面积3397平方千米,流长10.36千米。平均纵坡1/166,其中宁化至河源,纵坡陡达1/140,河床狭窄,宽仅数十米,由卵石组成;宁化以下至丰润,纵坡平均1/230,河床逐渐放宽至数百米。汾河在境内有支流10条,其中较大支流有中马坊河、东碾河等,流域面积均在500平方公里以上。一般清水流量4.20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静乐沙会1967年8月为2230立方米/秒。 

  黄河  为过境河,由偏关县万家寨以上约10公里的老牛湾进入境内,到保德县冯家川出境,境内流长228公里。一般流量在300~5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100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56立方米/秒。在境内有支流9条,其中较大支流有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漪河等 。 

  径流量  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各河流的径流分布与气候的地区性变化相适应,其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大体一致。各河流的年径流特征,除受气候因素影响外,还受地质、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五台山、云中山主峰一带,清水河、峨河、峪河、云中河等河流的上游地段,主要为片麻岩分布区,透水性最小,因此其径流系数都较大,正常年径流系数可达25%;汾河河谷及恒山南麓一带,主要为砂页岩分布区,透水性稍强,正常年径流系数一般在20%左右;其余石灰岩分布区,由于透水性极强,除个别地段,如阳武河、小银河等河流受石灰岩岩溶裂隙大泉的补给,其径流系数在20%左右,且较稳定外,一般年径流系数低达5~10%以下,个别河流如朱家川河95%以上的径流集中于汛期,清水流量比重不足5%;忻定盆地松散覆盖层较厚,其透水性较强,年径流系数也在10%以下。地形条件对径流的影响也极为显著,五台山、云中山、管涔山、芦芽山主峰附近,正常年径流深都超过150~200毫米,而其山麓地带,一般仅达100毫米左右,忻定盆地则在50毫米以下,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仅为10~20毫升。 

  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42155万立方米/年,其中盆地平川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43799万立方米/年,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1363万立方米/年。与山丘区多年平均重复量22307万立方米/年,与盆地区多年平均重复量700万立方米/年,总计重复量23007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总量42648万立方米/年,其中原平区37000万立方米/年,山丘区5648万立方米/年,忻定原经济区地下水总资源量为40719万立方米/年,河保偏经济区为13172万立方米/年。 

  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全市地下水资源模数为7.5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滹沱河平原区为松散岩孔隙水,地下水补给资源模数达15.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山丘区资源模数为6.9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青羊河区资源模数6.3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恢河(桑干河)区资源模数为5.5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黄河支流区资源模数4.0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汾河区资源模数为4.7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 

  含水岩系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系。由震旦系白云质灰岩,下寒武系页岩、砂岩,寒武、奥陶系灰岩,中奥陶系灰岩等含水岩系组成。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占全市含水岩系总面积的37%,是境内地下水主要贮存地带。其中震旦系白云岩组岩层较致密,富水性较弱,但岩层裸露,尤其是构造、风化裂隙发育,直接承受大气降水补给的地段,含水较富。繁峙的小柏峪、南岭口一带均有小泉出露,老泉头泉水流量达55升/秒。寒武系下统砂岩、页岩为较弱含水层,可视为区域隔水底板,上覆灰岩、白云岩含水岩层,为中等富水—极富水地层,其中出露有很多大泉。五台县李家庄泉水流量143升/秒,至坪上汇入滹沱河的清水流量达2750升/秒,均出露于寒武系中统灰岩中。偏关县的吕红沟泉水流量50升/秒,高家湾泉水流量达470升/秒,均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中奥陶石灰岩含水岩层,裂隙岩溶发育,大致可分两个裂隙岩溶带:一为垂直裂隙构造带,此带裂隙多于溶洞;二为水平溶洞带,在本组地层中见有较大泉水出露。五台县水泉湾泉,共有泉眼11处,总流量1235升/秒,原平市下马圈泉流量1200升/秒;静乐县任家村泉流量230升/秒,黑汉沟泉流量252升/秒;宁武县雷鸣寺泉流量129升/秒,馒头山泉流量300升/秒;河曲县窨子沟泉流量117升/秒。由于岩层的裂隙岩溶发育不均,富水性变化很大。下元古界滹沱群的白云岩,厚度很大,岩性比较单纯,裂隙岩溶化较发育,为富水—极富水。出露较大泉水有五台县潭上泉流量56升/秒,建安泉流量78升/秒;定襄县红殿井单位涌水量达360吨/时·米。 

  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系。该岩系的岩性以石英、变质岩为主,夹千枚岩和白云岩。由于岩石坚硬、性脆、不易风化,表层裂隙不发育。但受构造影响,地下水贮存在裂隙带中成为裂隙潜水。其富水程度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在地质构造带影响范围内富水性较强;构造带以外,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弱。在本系中凡受构造带影响的地段,均有大泉出露,如原平市福寿泉流量150升/秒,五台县小豆村泉流量100升/秒。此外,富水程度受补给条件的影响也很显著。下白云岩含水岩组,以硅质白云大理岩为主,局部夹千枚岩,裂隙岩溶较发育,地下水贮存在大理岩裂隙岩溶中,为中等富水—富水。由于褶皱剧烈,岩层倾角较陡,形成陡倾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排泄受到相对隔水层的阻挡而溢出成泉,如五台县泉岩泉流量95升/秒,西雷泉流量40升/秒。 

  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系。由砾状砂岩、中细砾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组成的石炭二叠煤系地层中,砂岩为含水层,页岩相对隔水,含水量较小,钻孔单位水量在0.0013~0.17吨/时·米之间。由中、粗砾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组成的二叠侏罗系砂页岩含水层,含水层与隔水层相互重叠,倾角平缓,单层厚度由十几厘米到十几米。砂岩为含水层,页岩相对隔水,各含水层都有各自的水头高度,相互间水力联系较少,含水量极小。据轩岗、阳方口一带钻空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18吨/时·米,为极弱含水层。 

  松散岩孔隙水含水岩系。由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含水层组成,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盆地、丘陵地带。其岩性的分布特征,第三系含水岩层为砾石、卵砾砂层,黏性土层为相对隔水层,总厚度0~80米。其变化及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貌条件控制。在边山丘陵、黄土高原、山地小沟谷底为堆积残积物,以黏性土为主,水量极微,为极弱水。洪积倾斜平原、山间小盆地或较大沟谷底部为洪积层,岩性为卵砾石,透水性较好,为弱水—中等富水,如忻府区关城,定襄、原平边山等地。在滹沱河、汾河、黄河三条古河道带内,为冲积层,其中滹沱河古河道在原平曹三泉—忻府区杨湖一带含水层为中细砂夹砾石,单位涌水量361~13.7吨/时·米,为中等富水—富水。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岩系由卵石、砾石、砂组成,主要分布在滹沱河盆地和五台山区各山间盆地的深处。洪积含水岩层主要为卵砾石,一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及洪积倾斜平原成带状。冲积含水层为砾石和粗、中、细砂,分布在盆地中部冲积平原区。冲洪积含水层为细砂、粉砂,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深部,为中等富水—富水。中更新统含水岩层,主要含水层岩性为洪积层,以卵砾石为主,分布在边山洪积倾斜平原,厚度0~60米。在大型洪积扇轴部地段,几乎全部为含水层分布,一般厚度40~60米;在中、小型洪积扇,除顶部全为含水层外,层厚20~30米;在扇间洼地,含水层逐渐变薄,厚度10~20米,以至尖灭,为富水—极富水。冲积含水层为砾石,粗、中、细粉砂,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受古河道的控制。在古河道的主流带,岩性为粗、中砂,厚30~40米,为富水—极富水区;在河漫滩交替带,岩性为中细砂及粉细砂层,为富水—中等富水。第四系上更新、全新统主要岩性为卵石、砾石、砂层,在丘陵区厚度为10~30米,一般透水不含水;洪积扇区厚25~60米,冲积平原区厚25~40米,为中等富水—极富水;在滞水带为中等富水—极弱水;在山地沟谷底部厚10~20米,为中等富水—富水。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忻州市植物资源较为丰富。1998至1999年进行野生植物普查,全市野生植物有1261种,其中乔木108种,灌木184种,其余为草本植物。涉及121科,519属。野生草种400多种,野生中草药材300多种。农作物24类(其中秋作物13种,1226个品种,夏粮11种,119个品种)并有野生作物17个品种。由于受地形、海拔高低和气候垂直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境内植物资源分布由低到高,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气候区内。 

  山间盆地和丘陵沟谷河川地带植物类型区  忻定盆地、黄河沿岸低谷河川地带,一般海拔在600米~1000米,为果树疏林农垦带。这里的主要植物群落是落叶阔叶林、杂草、喜温灌木草丛类。野生草种以禾本科、豆种、菊种居多。农作物以喜温、生长期较长的高粱、玉米、谷子、冬春小麦为主。此类地区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降雨虽少,但水资源条件较好,是忻州境内生物资源丰富,而且物能转化率较高的地区。 

  山间半坡台地、丘陵低中山地植物类型区  此类地区是忻州市面积最大的农垦区域,海拔一般在1000米~1700米之间,属于低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由于各地所处地区类型差异较大,可分为五台山恒山地区、管涔山吕梁山地区及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风沙3类。 

  五台山恒山地区。该地区主要以次生落叶灌丛类零星草地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乔木以油松、侧柏、辽东栎、五台青杨、牛尾青杨、白桦、红桦、柳、榆、国槐等;灌丛类有绒毛绣线菊、胡枝子、虎榛子、酸枣、黄蔷薇、野玫瑰、短豆角荚、醋栗等为主;草本类以苔草、蒿草、白羊草、野苦菜、鹅观草、歪头菜、兰花棘豆、野菊花、芨芨草、蚊子草等为主;果树以苹果、梨、葡萄、红果、桃、杏等为主,也有少量的核桃、椿、花椒、梧桐等树种,近年繁峙县神堂堡太平沟种植有猕猴桃树。农作物主要以生长期较短的谷子、黍子、春小麦、莜麦、豌豆、山药(马铃薯)、胡麻为主,个别地带也种植生长期长的高粱、玉米等。 

  管涔山吕梁山土石地区。主要包括宁武、静乐、岢岚、五寨、神池的中低山地区以及原平西部山区。这里主要以落叶灌丛和针叶林为主,树木以油松、落叶松、辽东栎、桦树、山杨居多,也间生有青(细叶云杉)、白(云杉)等;次生灌丛主要以虎榛子、醋栗、绣线菊、二色胡子枝、照山白、黄蔷薇、野玫瑰等;草木类以野青茅、蒿草类、苔草、兰花棘豆、禾本科类等为主;农作物主要以山药(马铃薯)、莜麦、谷子、胡麻、豌豆、蚕豆等为主。在个别山间谷地也种植少量的生长长期短的玉米和春小麦。 

  上述两类地区雨量较多,植被尚好。次生林更新能力较强,水土流失较少。 

  黄土丘陵沟壑风沙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岢岚、神池、静乐的广大丘陵地区。该地区是忻州全境植被最差的地区,植被覆盖率不到15%,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全国有名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域天然次生林极少,只在远山之巅残存着极少的山地草原类草地和次生灌木草丛,以及经过严重破坏,人为燎荒后生长的极度耐旱、耐沙、耐瘠薄的荒原草类。主要树种以杨类、油松、洋槐(刺槐)为主。在远山次生灌丛中也夹杂有少量侧柏、桧柏(刺柏)等。灌木主要以柠条、醋柳为主。在次生灌木丛中也杂以荆条、胡枝子、山葡萄等。草类以蓄草、菅草、针茅、隐子草为主,也杂以苔草、鹅冠草等。农作物主要以耐旱的谷子、糜黍、山药(马铃薯)、豌豆、大豆、小豆、豇豆、春小麦、莜麦、胡麻等杂粮为主。果树主要以苹果、梨、海红、海棠为主。 

  石质山区中、高山植被类型区  此地带海拔一般在1700~2600米,包括五台山、云中山、恒山、管涔山、吕梁山的半坡丘陵以上地区。主要以落叶灌丛和针叶林为主,相间有阔叶和针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云杉、青、华北落叶松,并由以上树种形成的中高山针叶林带。中山间有油松、辽东栎、山杨、桦树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此区域次生针叶林居多。次生灌木丛主要有柔毛绣绒菊、胡枝子、鼠李、黄蔷薇、沙棘、虎榛子、六道木等;草类有苔草、野青茅、乔草、兰花棘豆、山马莲、苇菱菜、草莓、五花杂草、蒿类、芦豆、柴胡、鸡儿肠、岩青兰等。该地区农耕地较少,垦植指数较低,水土流失较微,植被覆盖率约为50%左右。该区域雨水充沛,热量较低,自然更新能力较强。农作物主要有生长期短的山药(马铃薯)、莜麦、胡麻等。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区  该区域海拔均在2500~2800米以上。属高寒地带,雨水充沛,植物生长期短,一般很少有乔木生长,多为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主要生长有苔草、苔麦、兰花棘豆、山马莲、苇菱菜、五花杂草和双子叶草类、芦豆、鸡儿肠、岩青兰等。在向阳处偶见鬼见愁等。该类地区多属高山平缓地带,植被覆盖良好,而且草质优良,是理想的天然牧场和牧草基地,只是因地处高寒地带,牧草生长期短,放牧期短,只适合夏秋放牧。 

    

    

  气候资源 

    

  日照资源  忻州境内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形成夏季高温;而冬季则由于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量小,形成冬季低温严寒;春秋介于冬夏两者之间,显得比较凉爽。 

  境内各地日照时间的长短与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纬度、地形、山脉的遮蔽和阴雨日数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地年日照时数,一般介于2670—2940小时之间,年日照百分率为60—66%。与全国比,优于长江流域;和全省比,优于运城市;属于光能资源高值区。光能资源值,河曲、繁峙等地最高,年日照时数均在2900小时以上,年日照百分率达65%;忻府区、五台县最少,年日照时数均在2700小时以下,年日照百分率60%左右;其余各县市年日照时数在28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62—64%。一年中,各地以5—6月日照时数最多,全市各县(市、区)月平均日照时数268—302小时,约占全年的10—11%。按季划分,春季(3—5月)最多,为725—801小时,约占全年的27—28%;夏季(6—8月),为698—789小时,约占全年的26—27%;秋季(9—11月),为631—687小时,约占全年的24%;冬季(12—2月),为557—638小时,约占全年的21—22%。以11月、12月日照时数最少,月平均日照时数178—210小时。7月、8月因雨季影响,云量多,各地日照时数相对减少,月平均日照时数在200—300小时之间。 

  境内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3—145千卡/平方厘米。4月至9月太阳辐射总量约占年辐射总量的64%。在雨季来临之前的3月至6月,太阳辐射最强,5月、6月总辐射量达到最大值,月辐射总量为16—17千卡/平方厘米。冬季太阳辐射量少,12月份为全年最低,月辐射总量只有6千卡/平方厘米。 

  各地日照百分率介于48—73%,其分布形势和日照时数的分布趋势大致吻合(日照百分率:某地的日照实测总时数与该地可能出现的日照总时数的比值,再乘以100%)。